坚持系统观念的理论逻辑

时间: 2023-08-30 16:02:36 |   作者: 半岛体育

  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理论上搞清楚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谋划和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那么,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哪儿?任何一个动态系统,都要依赖系统各单元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多种元素的聚集以及不断的结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各个单元或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因果互变性,在某个阶段“因”引起“果”,而在下一个阶段“果”又成为“因”。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化,是各单元和要素之间非线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还没有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出现时,恩格斯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一种典型的系统动力学思维。

  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方向具有不可逆性,决定了其所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比较大,因为我们不可能穿越时空、倒回过去重新调整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系统观念,要遵循系统动力学特性、加强前瞻性思考,客观承认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适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新问题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系统内部单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从建设阶段到改革阶段,物质财富增加推动了消费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社会普遍形成了对高水平发展的强烈要求,于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当前,推动高水平发展已成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向,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求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系统动力学框架下加强前瞻性思考,关键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这六个系统要素分别从时空维度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系统的运动状态,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否协调统一起来关乎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在质量方面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在规模方面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结构方面要促进科学技术创新、调节收入分配;在安全方面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等等。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持续性的强调,也体现出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前瞻性思考,目前宏观调控尤其注重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把短期调控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如果说系统演化的内生动力是各单元要素之间矛盾关系的变化,那么,其外部动力则源于开放所带来的信息能量流动。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有机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只有在对外开放条件才能产生“负熵”,以此抗拒“熵增”。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随着外部各种抗原的入侵,抗体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应对新抗原的挑战。经济社会系统是开放的、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整体性和协同性依赖于内嵌单元要素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的聚集调整和相互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会成功?因为我们建立起了开放的经济社会系统,当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后,就代谢掉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当前,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要格外的重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产生的“熵增”。我国已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从外部形势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开放的系统如若再形成新的耗散结构,系统在有序和无序之间会出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通过“涨落”来触发,之后就跃迁到新的结构形态。加强全局性谋划,要关照到系统结构性调整中的“涨落”现象,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由于经济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人口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始终都是流进又流出的,即使在主权空间范围内、也是遍及东西南北中的持续流动。因此,经济社会系统要素的非平衡态分布是一种常态,平衡态反而是一种理想。不过,非平衡态分布并不代表系统结构杂乱无章,它同样也能形成一种运转中的稳态。

  在物理学的意义上,平衡态与非平衡态指的是:对于某个物理量,在系统内部各处的均匀分布,则称系统在宏观上呈现出的完全均匀状态为系统的平衡态;反之,则为非平衡态。这些物理量可以是温度、密度等。在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汁,墨刚接触到水时,杯中的水墨混合物可以看作远离平衡态;而随着墨汁扩散,墨水的密度就会趋于平衡,假如墨汁均匀扩散到整个水杯,水墨混合物就处于平衡状态了。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动力,使之趋近于平衡。

  保持经济社会系统在非平衡态下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就要加强战略性布局。譬如,“十四五”规划《建议》为解决好我国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协调发展问题,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国内国际的非平衡态现实来看,加强战略性布局要着眼逆全球化叠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市场与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制造强国,要慢慢地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既要着眼于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要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发挥优势产业引领作用,产生以点带面的积极效应。

  系统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方式,涌现性是系统的本质属性。系统总体的涌现特性不能从局部出发去把握,需看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若是缺乏对系统总体的考量,就会事倍功半,陷入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困窘中。涌现特性,是对系统怎么样产生的回应性表达。《道德经》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古诗有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里“有生于无”以及“润如酥”所展示的就是一种系统总体上的涌现特性。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现从无到有的制度密码。当年为增强国防实力,我国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全国一盘棋,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推动集成创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的伟大力量。我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较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有些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些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总之,就是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

  加强整体性推进,不是要求系统各单元要素都变成一个模样,而是都能寻找自我的生态位、充分的发挥比较优势。什么是生态位?简单讲,就是系统单元要素之间经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某个单元在系统中的位置。每个单元周围的环境都由其他单元型构,因此每个单元都被安顿在由以该单元为中心的相互作用所限定的生态位上。以国土空间开发为例,坚持全国一盘棋,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支持中心城市率先崛起,然后做强网络节点城市特色功能,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格局。(徐浩然)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