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09 10:50:07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下载安卓
“河豚值一死”。这是清代诗人朱凤毛,即席吟出的一句诗。河豚之美,让古往今来多少门客颠三倒四,甘冒“性命之虞”。
我国河豚产地较多,滨海沿江常见河豚食俗。可是独爱、最懂河豚之地,恐非江南莫属。江南人的河豚情节,是纠缠数百载的“春恋”。清人李调元所著《南越笔记》观察到:“吴中以初春,而粤中以秋荐为河豚之会”。江南春日的河豚飨宴,又离不开滋补一方膏壤的弯曲长江。1987年,《江浙沪名土特产志》参阅传统提法,把河豚、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一尾河豚,游过江南人的餐盘,留下了齿颊生香的传世痕迹。时近清明,无妨搭乘出没风云的小舟,驶入历史长河,打捞江南河豚的旧时味道。
春风缓缓,正是河豚欲上时。百年间,江阴、沙洲一带长时间流传着“菜薹开花,河豚上市”的民谚。六十年前,曾有科学家详细描述过春日长江的河豚丰登。1963年,长江水产研讨所编写的《河豚鱼及其综合利用》介绍,长江河豚从“立春就开端试捕,雨水悉数投入生产,直到清明后不多天就完毕。旺汛是从惊蛰到春分”,江南人的河豚口福,简直贯穿并仅会集在艳丽春日。这部《河豚鱼》还点到了一条要害信息:“长江下游产的大都为弓斑圆豚”。这首要是由于近海的星弓斑圆豚、条圆豚、虫纹圆豚“很少进入长江,而仅洄游于长江口崇明岛邻近咸淡水区域”。
河豚是怎样走上餐桌的?1927年,《自然界》所载查询,记叙了近代河豚捕捉的局面:“河豚的捕捉方法和一般不同。他们在气候晴朗气清的时分,泛着渔船,在沿江一带,用很锋利的滚钩的。每天能够滚到五六担,或十余担”。遇上气候合宜,河豚旺发,长江水域的河豚丰盈将会十分壮丽。鱼行主发表:“假使在清明节前大发东南风,这年产额几有千担之巨”。
为何一等清明,江南人全年的河豚品味就敏捷收官?1927年《新闻报》道出了最底子原委:“河豚在二月初最肥,三月后渐毒,故上海人又有俗谚曰:‘芦青长一尺,莫与河豚做主客’”。1937年《大华报》更全面说明晰时人考虑:“一过清明,吃的人就少了。由于那时雌的既满腹皆子,并且肉头也老而涩了”。
每到春日,许多长江口沿岸居民,都会不谋而合地敞开家常“河豚季”。1941年《我国商报》记者描绘了“河豚季”盛况:“在川沙县及常熟江阴长江一带的当地,吃河豚真不算一回事哩!每年到了三四月间,假如走到那儿去,全部大街小镇上的饭馆、酒店,柜台上假如没有一盆盆煮好河豚的,招徕顾客的广告,休想有一个人再踏到他店里去。在街头上,也只看见鱼贩摊上一桶桶的河豚,等候买客们光临”。1949年,《大锡报》称春天一来,无锡人的吃河豚热心,霎那间就被点着起来:“市乡遍地,正河豚初上,家家尝甘旨”。
1936年,《水产月刊》就把一座江南小镇“封爵”为“河豚鱼之乡”:“常阴沙三面环江,公民以此最喜食河豚。值兹盛产时期,彼等或亲身下江捕取,或在江边以网攀捞,每日所获,不知几凡。故清明前后,常阴沙公民,莫不家家大啖河豚。外江渔户捕河豚而销于此者亦众。各街市堆满河豚,各乡下充溢河豚腥气。名常阴沙为‘河豚鱼之乡’,洵不诬也”。
1934年,《时势新报》登载的一则笑闻,更形象地演示了长江口沿岸居民享受河豚的地域特征:“在武进当地的饭馆里,到现在现已煮了河豚,放在盆碟里出售了。那儿居民,毫不为意地备着烧酒大嚼。而在上海,踏进食堂去,一问有没有煮河豚,那堂倌马上能够伸出舌尖来,向人的额角上惊讶地瞧一瞧气色,半晌才摇着头表明‘没有’”。
江南民众了解河豚之美,长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河豚的甘旨密钥。1937年,《大华报》某江阴籍作者共享了他的“河豚品鉴观”:“两块白的鳔,真实是美中之美,味外之味。进口并不需要齿牙的咀嚼,只将舌头在上颚上一着力,那甘旨马上就从每根细神经传到达脑府,而传达全身”。江南大众烹饪河豚,八成选用爆炒。1936年,《南京晚报》记录了扬州大众做河豚菜的技法——将鱼肉切块,与新鲜韭菜一同下锅爆炒。更具知名度的当地菜式是红烧河豚。1947年《青年日子》点明晰红烧河豚的味道长处:“河豚味极浓郁,烹之不同小鲜,需重油、多糖,致其味更浑厚”。1948年《前锋报》称“江阴一地各饭馆中都有红烧河豚的广告。到了初春气候,苏沪一带的人们,前往江阴吃河豚鱼的许多”。江南老饕们还有胆量与才智,纵情享受他处门客不敢插手的“风险部位”。比如1938年《晶报》新闻即谈到,“河豚皮有肉刺,本地(江阴)人多反卷之,纳进口中,不假咀嚼,囫囵吞枣”。
提到河豚“边角料”的精吃,江南门客们或许能喋喋不休地聊上半日。1947年,《青年日子》便出现了河豚“全身烹饪”的几条窍门。最令不解其妙者大感震动的,要数“零件”之美:“鱼味最充沛的体现,不在该鱼的肉,而在它的零件。捡出肝、肠和雄性的精囊,然后再剥下包裹着全身的鱼皮。三者最富脂肪,斯为最美,称之为‘零件’或‘件头’”。相同“喧宾夺主”的,还有佐配河豚肉的小青菜:“凡煮鱼必衬以青菜,由于鱼味所浸渍,菜之味遂极佳。至于鱼自身的肉,已落下乘了”。
日子在长江北岸的民众,也有套看似粗豪,实则精密的河豚烹煮传统。1946年《新天地》周刊公开了“江北人”食用河豚的主意:“江南人所怕的‘子’,往往另行拿出,缚在绳上,放在太阳里晾干。闻这种‘子’在酒坊内可佐提酒之用。所以在该地的酒估客,往往以酒来交流河豚子。可是拿‘子’来放在油里烹食的倒亦很不少”。1937年,《铁报》更全面地解说了河豚鱼子从毒物变身甘旨的转型微妙:“子虽有毒,如先用石灰腌过,在太阳下晾干,用猪油炸成象牙色,也就能吃,并且是下酒的妙品”。《铁报》文章还介绍,河豚“鱼油先在猪油里炸透也能吃。绝对不能吃的,其实只要眼睛和血”。
除了记叙“江北人”加工河豚鱼子的操作,《新天地》文章也议论了“江北人”的烧河豚法。读罢食谱,应当供认“江北人”烹煮河豚,很能保存甘旨,上桌时带着满满“镬气”:“把皮和肉剥开,放进锅内极沸的很多猪油里,尽度地沸煮,再和以青菜。比及熟时,立刻取食”。这则食谱着重,趁热吃河豚不只为了尝鲜,更是旨在避开河豚腥气短板:“在冷的时分,却十分腥气,不易进口”。
一条河豚,勾动了很多长江口沿岸游子的乡思。1937年,《实报》散文称长江下游各县客居于外者“一到了有河豚吃的时分,就会使他们思乡,总想回家去吃几回解解馋。慈祥的母亲、婉善的妻子,在这‘河豚时节’,也总要加意手制,寄给她们异地的儿子、旅次的老公来尝尝家乡风味”。同年,《铁报》所刊杂谈,也记下了藏在河豚里的乡愁:“江阴、太仓等处人都爱吃河豚。我由于生在江滨,每年总得大嚼几头。本年没曾回得乡去,仅亲属带了一钵盂来,聊解馋吻。过了一夜,味道终究差些。但河豚终是河豚,风味仍是别具。天津五茄皮一甑,自斟自酌,大快朵颐。剩下的汤汁,把来下几碗面,总算尽了一日之乐!”
凡是说出“河豚”二字,多数人最直接的联想,或是“拼命吃河豚”这句警示。百年前,“拼命吃河豚”的说法流播甚广。但与此同时,也有辩驳声响道出了纷歧样的故事。
1933年,《礼拜六》杂志劝慰读者称“‘拼死吃河豚’这句成语,是耳食之言的,其实是‘怕洗吃河豚’”。所谓“怕洗”,是“嫌洗太费事”之意。河豚之所以能让笑对其毒性的门客也望而生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洗起来过程极为繁复。1948年,《前锋报》编缉进一步告知了从“拼洗”(与“怕洗”近义,指洗起来要很考究)到“怕死”的俗话流变:“其实是‘拼洗吃河豚’,苏沪一带人士把‘洗’字读成‘死’字,一字之差,就形成这赛过山珍海味的河豚鱼,被人厌弃了”。
不管它终究是“拼死”抑或“拼洗”,安全享受河豚的条件,都是标准除掉全部有毒部分,做彻底清洗、合理烹饪。1935年,《长命》周报给不了解河豚处理方法的读者翔实教学了相关方法:“去其子与眼腔、嘴腔及腹、背、尾各鳍。漂洗其血务净,接近脊骨之白衣囊,藏血较多,剖腹后宜先剥去之。肝与白亦须去其衣,与尽去其血。煮时加青果或芦根,以极熟为度。勿令煤灰及其它不干净之物侵略,固满有把握”。
百年前,江南各地民众的河豚处理方法熟练度、精密程度纷歧,因此也存在安全性高低。1947年无锡《导报》报导,某驻防江阴的安徽籍炮兵“吃得邑人所烧之河豚鱼,觉得味美可口。所以在小菜场上,就购得河豚鱼两尾,回家洗濯烧烹”。惋惜战士不谙河豚杀法,照本宣科草草处理,成果食用后很快中毒,隔天即呜呼惨死。相较之下,河豚食用传统兴旺的江阴人,就不用过分忧虑处理未净的隐忧。1937年,《小日报》某江阴撰稿人骄傲地谈道:“今烹洗手术益精,百无一失。镇上各菜馆,已将河豚,列入寻常菜品。卖者担任无毒,食者安心畅啖”。百年前,江阴大厨在外地河豚门客集体间,也有杰出口碑,甚或“无江阴,不河豚”——1947年,《快活林》记称,有位侨居上海者请客“到他家吃河豚,厨子特别从江阴雇来的。收支含笑敬客,稳妥不出缺点”。
1943年,《医文》月刊剖析指出“在上海市内,每年有两种急性中毒悲惨剧,发生于布衣阶层,致使阖家惨殉,即中煤毒与河豚毒”,可见食用河豚中毒,之于江南民众而言并不悠远。毒理学研讨发现,河豚的“丧命兵器”,是种叫“河鲀毒素”的生物碱。百年前,江南人尚不清楚“河鲀毒素”为何。但这种和美食愉悦相伴生的丧命风险,早已在江南河豚食用史上,留下了生趣的印记。
吃河豚,极为检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1924年,《轰报》称其时上海人若以烧好的河豚“奉送亲朋,总要讨取铜钱一枚为信,取寓生意性质。意思是即有差池,亦不得咎及别人”。1934年,《锡报》文章叙述了有群门客,在河豚前馋虫大动却又犹豫不定的囧事。当年,江苏全省商联会在江阴举行。会后,江阴县商会主席预备了河豚大菜招待宾客。怎料席间“各县代表震于‘吃了河豚无百味’的美名,都食指大动。奈又惑于‘吃河豚须拼死命’的传说,却又暂时缩手,不敢拼命下箸”。最终仍是“经江阴吴主席担保寿险,才始朵颐大快”。
河豚的“毒”,直接影响了雌、雄河豚受欢迎景象,还衍生出了一套不容颠扑的售卖规矩。1937年,有江阴籍作者在《大华报》介绍当地“雄的河豚比雌的价钱贵得多。一则由于雄的无子,至少能够免除一部分的风险”。同年,《铁报》谈到苏南市面上的河豚“同买蟹相同,一对一对的分配好的。多买雄的不可,多买雌的也不愿。由于雌的肚子里多一包‘子’,是有毒的”。
还有心怀不轨者,居然假扮“中河豚毒”骗吃骗喝。1934年,《金刚钻》记录了一则笑谈:某饥不择食的贫民,被酒家里新出炉的,香馥馥的红烧河豚招引。所以心生狡计:“入座大喊:‘快拿河豚美酒来!’大嚼一顿。食竟,佯作腹痛状甚剧,伏几不起。店东见状,暗疑河豚有毒,恐肇命祸。不敢索值,但催速去。甲成心推迟,缓缓而行。待甲去远,犹恐此羹不去,必误他客。遂将余馔,尽倾河中,心始稍安”。
百年前,常吃河豚的江南人,自有一些应对细微中毒的“好方法”。不过这方法,看着真实让人有些“感觉不妙”。1949年,《正气日报》记载了一类吃河豚中毒后的自救行动:“不多四肢麻痹,幸而神志感觉尚清,自知中毒。即照有法饮小便解之,用芦苇管,五人集一便壶饮。经过一场吐逆后,乃豁可是愈”。当然,百年前已有清醒医家,科学解说了民间毫不怀疑的,“食粪便、喝尿液解毒”的线年版《有用救急法》“揭秘”道:“我国社会陈法,大多饮以小便,催起患者厌恶,俾得纵情大吐”。想来之于今人,如果不幸中招,仍是赶快上医院用正规药物催吐洗胃更靠谱。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界、产业界一直在测验“束缚”河豚之毒。1958年至1965年,江苏省水产研讨所集结科研力气,在南京进行弓斑圆豚毒素的深入研讨。科研人员发现,河豚毒素“经120°C高温加热2小时以上即可彻底损坏”。在此基础上,1965年,江苏省水产研讨所主导拟定了全国首份《河豚安全食用加工操作规程》。近年间,国内有养殖场在科研机构指导下,经过限制活动范围、操控饵料品种等方法,驯养出了“无毒河豚”,并将之送上了都市筵席甚至家常餐桌。河豚的“毒史”,好像正翻开全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