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什么是“taikonaut”?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员的专属英语单词,由钱学森提出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激动欢庆之余,“航天英雄”杨利伟提及的关于航天员的一段科普,更让一众网友大呼“自豪”!
欧洲航天局祝贺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文中也使用了“taikonaut”:
1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上,刚刚从发射现场赶来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表示:“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但我们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我们把中国的航天员叫taikonaut。”
据了解,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目前该词也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宇航员)。
“航天员”这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称谓,是一位老人生前提议确立下来的,他就是两弹元勋、中国航天理论奠基人钱学森院士。
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宙航行”不免夸大,同时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便将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这也是对“巡天”一词的延伸。“航天人”“航天员”这些称呼由此而来,希望这些承载着几代人心血与荣耀的词,走过峥嵘,走到今天,也走向未来。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正在进行太空竞赛,已经各自将人送上太空。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在钱学森等人的带领下开始起步。当时科学界探讨未来航天规划时,技术词汇比较混杂,亟须制定统一标准。
实际上,作为仅有的三个独立载人航天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航天员的称呼各不相同。美国或其他几个国家的航天员名称一般是“astronauts”,俄罗斯航天员被称为“cosmonauts”,这个词源自俄语中的“宇宙”一词。
比如提起那些赴太空执行任务的人,翻译成中文后,被称为“太空人”或者“宇航员”,中国的叫什么好呢?曾有人提出叫“星际航行员”,有人建议称“宇航者”。
钱学森建议,还是叫“航天员”比较好,因为中国已经有了空、天的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
他还下了一个定义:“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外媒也逐渐开始使用“taikonauts”来称呼中国航天员。
事实证明,钱老定下的“航天员”这个称呼不仅符合我国航天科技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也适合汉语习惯,读来朗朗上口。
到了21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出现了自费进入空间站的太空游客。美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都同意,今后把太空游客统称为“太空参与者”,与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宇航员区分开,以免今后在表述和科研上产生概念混乱。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杨利伟后来回忆说,平安归来不久,他跟随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导和专家们看望钱学森院士,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钱老。
钱学森却在众人中一眼就认出了他,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勉励道:“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超越我了!祝贺你们。”
从那以后,航天员们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归来,他们都会上门探望钱老,聆听教诲。这个习惯,从始至终保持到钱老去世。
杨利伟说:“这一次三位航天员又去执行任务,我非常激动,同时也替他们感到压力。入舱之后他们的任务非常多,光螺丝就要卸1000多个。航天员的平均岁数已经过50岁了。其中聂海胜已经57岁了,出征之前,为了让自己显得精神一些,他还把鬓角的白发染黑了。”
“航天英雄”杨利伟表示:这一次,我们航天员的队伍平均岁数已经过50岁了,其中聂海胜已经57岁了,出征之前,他还把鬓角的白发染黑了。
当杨利伟回忆起聂海胜曾经离家时的一幕,更是让无数网友泪奔:“我记得在神舟六号飞行前,海胜回家去看望他的母亲,母亲因为脑出血已经瘫痪在床了。当时,海胜的弟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哥哥你去放心去飞,我们俩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提起刘伯明,杨利伟说:“伯明在备战神七飞行任务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家人为了不影响他训练没有告诉他。”
杨利伟表示,我们的航天员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也践行着加入队伍时的誓言。我们最终选择的不单单是一个职业,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中国载人航天官网、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海报新闻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