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牛车贺岁。鼠年马上就要来临, 在猪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牛车实验室带大家回顾一下2019年我们拆解的全部新车,算对即将过去一年的完整总结。整体回顾篇幅过长,我们特别精编了每款车型的拆解亮点,这其中主要是每款车型在结构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且听我们向您一一道来。
缤越后部防撞钢梁较为单薄,虽然侧面呈弓字形结构,但并无内层构造。杠体与车身通过螺栓相连,严谨的来说,连接件并非传统的吸能盒结构,而是单薄的钢片材料。因为相关国标并未规定车辆一定得安装后防撞梁,所以为了节省本金,很多厂商就取消了后防撞梁。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曝光,无后防撞梁的车型已经“令人发指”,厂商只得把缩减成本的对象转移到吸能盒上。由于吸能盒的缺失,导致后部碰撞时撞击力度无法被传导至纵梁而分散。此外,后部也没有缓冲泡沫块,所以低速状态下的后部车身自我防护也并不能让人满意。
作为一款10万元级别的小型SUV缤越在门板和车顶内部张贴了效果好成本高的丁基胶止震贴,不仅环保而且无异味,属于绝对的越级配置。只不过丁基胶止震贴的张贴工艺有待加强,我们测试车后门的止震贴明显是张贴瑕疵,撕下后又重复贴上的。
缤越尾部的备胎槽内部采用了一体成型发泡材料隔音,将底盘传递过来的噪音吸收,一体成型发泡材料效果好成本高,成本高,同样属于越级配置。
领克03在前杠杠皮内设计了气压传感器,遇到行人碰撞事故时可激活机舱盖向上弹起功能,减少伤害。
均采用美观度更好的一体冲压工艺制成,内侧钢板面积较大,相应的维护口较小。前门内部设计一道加强筋,一道Ω形状防撞梁,另外顶端辅以宽大加强结构,沥青止震板面积也较大。
领克03车内地板结构比较常规,很多线束半,沥青贴片和钣金胶同时出现。地毡层采用一体压制成型的发泡材料,隔音隔热防潮阻燃。
后排座椅下铺设了一大张再生棉隔音垫,移除后可见白车身上几乎全覆盖了钣金胶,起到隔音止震的作用,如此大面积的确罕见,胶体散发的有害化学气体要比较长时间挥发。仔仔细细地观察发现钣金胶裂缝非常多,逐步扩大了有害化学气体散发源的面积。
后部防护结构让人颇感意外,防撞梁居然采用了早已淘汰的树脂材料,这也使得其后部防护成为了整车安全的一大硬伤。树脂材料类似于高档塑料,其强度无法与金属材料相提并论,几乎形同虚设的树脂杠的确不令人满意。至于吸能盒和杠体纵向吸能结构,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智跑采用了早已淘汰的铁油箱,在极端情况下碰撞可能会产生火花。特点是可塑性差,自重大,并且存在生锈和起火隐患。
金属框架采用了拼接工艺与智跑一致,线束也得到了较好的防护。前门内设计了一道宽大的弓形防撞梁,并辅以一道加强筋,另外还铺设了沥青止震贴。
名爵HS后门结构与前门如出一辙,也就是说4个车门都采用了高成本的弓形防撞梁,并辅以加强筋结构,应对侧面碰撞更加有信心。
名爵HS副车架采用了全框式结构,承载(动力总成及悬挂)稳定性优于传统元宝梁,在这个级别车型中可以说比较少见,成本增加不少。前麦弗逊悬挂搭配钢制下摆臂也和智跑一样。排气管通道大部分覆盖了半球形铝箔板。
新3系的前部防护结构看上去还是有点复杂,但是设计得很有逻辑,能够说是错落有致,有条不紊。这个加强杆共有4根,采用铝合金材料,形成了一个近似于菱形的视觉效果。在发生前部碰撞时,如果是比较低速的情况,这个支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护水箱。图中的泡沫缓冲层位于主防撞梁上面,也是应对低速碰撞用的,能够给杠皮一定支撑。
取下这个泡沫层之后,能够正常的看到宽大的铝合金主防撞梁。铝合金材料的成本比钢铁高不少,质量轻,吸能效果好,所以低端车型为了控制成本,基本不会采用。铝合金的优势还有轻量化,新3系前部采用大量铝合金材料,包括主防撞梁、吸能盒、副防撞梁水箱加强杆,整体比使用全钢材料要轻很多,保守估计也有几十斤。
宝马新3系配备了主动弹起式机舱盖,这套保护系统的触发装置,就是隐藏在前保险杠内的橡胶气管+两端的压力传感器,整套装置设计是合理的,比普通的加速度传感器要精密,降低了误报率。不过一旦触发后机器盖弹起,这维修成本动辄上万元且维修周期长。虽然有保险买单,可是耽误用车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可能让第二年的保费上涨,就显得有一点得不偿失了。
此外,新3系还在车头两角处设计了特殊的金属加强框,材料为钢制。一般来说,车头两角处是雾灯、玻璃水壶、甚至是ABS泵的位置,宝马新3系专门设计了这组金属结构后,玻璃水壶被移到了右侧翼子板内。应该说,这组加强框很必要,提升了车前部25%-45%碰撞时的安全性,大部分车型这里都是薄弱点,新3系这个设计在上一代是没有的。
最后要说的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也可以叫做前部副防撞梁,还有的厂家称其为行人防护钢梁。总之,就是在碰撞时,弥补主防撞梁的不足。如果是撞击到行人,该装置能碰到行人的腿部,并将行人弹起到机器盖上,虽然听上去也很惨,但是总比卷入车底下要好吧。
前门的内部构造,在我们看来是有所缺失的。加强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当然没有也不犯法。前门没有加强筋,但是厂家也没有给出什么合理的解释。沥青止震贴的面积巨大,这么贵的车了也没用丁基胶止震贴,也够让人意外的。
而主防撞梁的斜置角度不但低,而且结构也不是德系车厂家的弓形(W形)。车门近似于一个长方形,对角线加强肯定是最靠谱的,而新3系只是在较低的位置,粘合了这么一根防撞梁。当然长度上肯定比对角线式的短了不少。而对于车门中上部的防护,就略显薄弱了。
后门居然和前门完全不一样,加强筋也有了,而且弓形防撞梁也出现了。前后门区别对待是怎么回事?前门预计成本上会低一些,而后门在发生碰撞后往往更加难以开启,所以加强结构设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线系地板下部,所有线束几乎全部直接,十分令人失望。如果这是在低端车型上出现,还有情可原,但作为一款30万元的豪华品牌车型,仍然采用如此简陋和粗糙的做工,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全新换代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设计有点出乎预料,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钢梁,如此设计超越了很多同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宽的吸能盒更是增强了前部碰撞时的溃缩能力,保护行人降低伤亡。
行人防卷入钢梁并非国标强制要求,绝大多数20万内的家轿都不会设计这个组件。增加成本虽然不多,但要处理配重问题、前杠皮内部造型问题、碰撞试验成本等等,而且多少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意味。因为真的碰撞行人后,这个防卷入装置的功效实际上并不显著,有时候显得很鸡肋。有没有这个装置,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区别并不大。而坚持使用行人防卷入钢梁,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雷凌的后部防护结构就很让人咋舌了, 既没有二级缓冲泡沫,也没有用心设计吸能结构,仅仅是钢板冲压件上简单设计了一个凹槽。侧面结构上,也没用多层叠加钢板或者是异形内构。后部简单到连常见的线束都没再次出现,也没有卡扣,没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车能达到如此境界。
不得不说,雷凌后杠所谓的“吸能盒结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主防撞梁白车身的金属连接件,只能是勉强称之为吸能盒。因为真否定的话,毕竟碰撞时这个连接件是率先牺牲的,你也无法判断它完全不吸能,的确有点让人为难了。
车顶的线束都是用蓝色胶带直接贴在内饰板里的,这种走线方式虽不是第一次见,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丰田品质。省去了线束卡槽和各种走线设计,线束也没什么防护直接,几乎是把成本降到了最低。
拆开前脸的外皮,露出基本结构。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材料是泡沫。要这个级别的车型的车型基本上只配备一根防撞钢梁,增加能够额外增加一根防行人卷入钢梁,说明厂家还是很注重前部的防护。
车顶棚内的线束布局非常随意,完全手工粘贴胶带固定,甚至都没有专门设计打胶的槽。如果维修顶棚,再重新布线,基本上就是随意贴回去。线束也不存在任何的防护措施。
掀开地毡,下面露出的白色塑料泡沫真的让人很吃惊。这种材料和常见的泡沫并没什么区别,只是上面多了一层塑料袋包装。也有不少车会在地板局部使用塑料泡沫,但从来没见过带着塑料袋的。轩逸为何需要如此设计呢?工人懒得撕掉包装?
后排的塑料泡沫,还很贴心的根据地板形状,设计了“L”形状造型,一大一小“组合装”,很是和谐。不知道塑料袋在行驶中,会不会因为脚踩地毡产生摩擦,发生异响。
全框式副车架的出现,的确让人比较惊喜。一般这个价位的车型,都采用传统的元宝梁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全框式副车架可以越来越好的承载,前悬挂也可以更稳固的安置。未来全框式结构必然成为主流。
总结:在以上拆解的七款车型中,这些亮点有偷工减料,也有越级配置。希望在明年此时的盘点中,我们能见到更多优秀的配置。在此,牛车实验室特别祝各位网友鼠年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