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心故事 亚洲“超人”李嘉诚创业之路

栏目: 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 2023-09-05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怎么样

  李嘉诚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从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根据2011年4月福布斯杂志中文版的统计,李嘉诚的总资产值达到260亿美元,蝉联全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把儒家的情义之道与西方的进取精神极好地融合在一起:他外圆内方,刚柔并济;他重信诺,讲义气,宽厚待人;他勤奋坚韧,务实求进。他把中华文化中的立身、入世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嘉诚的成功,可以说既是他意志力的胜利,又是他人格的成功。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李嘉诚从小就爱读书,三岁能咏诗诵文,五岁开始上学。据其堂兄李嘉智回忆说:嘉诚从小就像个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不小。

  父亲李云经从小就教育李嘉诚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气、有毅力。他不仅教给嘉诚知识,更教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李嘉诚从小就铭刻于心,终身不曾忘却。深受父亲的影响,李嘉诚也一心向学,那时候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只是后来风云突变,他才开始经商。

  李云经很重视对李嘉诚的教育,他喜欢带儿子去看海。他认为,海的浩淼、雄壮能够使孩子的心胸博大,让他的生命充满激情。

  有一次,李云经领着小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李嘉诚当时很佩服船长,因为那么深的水,巨大的钢轮还能漂在水面上,他认为一定是船长很有本事。于是他说道:爸爸,将来我也要做大船的船长!

  李云经高兴地说:好孩子,有志气!阿诚,做一个船长不容易,他一定要考虑很多和很全面的问题。然后,父亲认真地告诉李嘉诚,你看,现在天气很好,但是,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呢?做船长的,就要提前想到,就要提前做一切事情。而且,阿诚,要记住,做所有的事情就像做大船的船长一样,既要预先准备好一些事情,又要随时准备应付突然来临的一切事情。

  从此以后,船的形象、船长的意识紧紧地伴随着李嘉诚奋斗的一生。李嘉诚从小就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条船,把他驰骋商场、纵横东西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所以,他后来很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就是行进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潮州沦陷于日率的铁蹄之下。李云经也没了工作,家里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后来想到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大陆烽火连天,香港却还是一派祥和繁荣,他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于1940年冬到了香港。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数十年后李嘉诚重返家园,昔日跟随父母逃难的单薄少年,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巨富。

  李嘉诚到了香港以后,就被父亲要求做个香港人,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会香港华人流行的广州话。他把学广州话当一件大事对待,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他年纪轻,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广州话。

  困难的是英语关。李嘉诚进了香港的中学念初中。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教学,他坐在课堂里听课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李嘉诚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难言的自卑。但是他不认输,决心攻克难关。为此,他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李嘉诚怕影响家人的睡眠,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还是英语。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关。李嘉诚辍学后,也一直不间断地学英语。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英语让李嘉诚受益匪浅。

  一年之后,香港也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尽管舅父是当时香港有名的钟表制造商,但是他也有着香港人的务实,对姐姐一家的照顾也就仅限于为其提供了住处,绝口不提工作的事情。因此,谋生还得靠李云经自己。人生地疏,又与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贫穷。祸不单行,父亲劳累成疾,两年后郁郁谢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到李嘉诚瘦弱的双肩上,他不得不中止学业,独立谋生。 加盟塑胶公司仅一年工夫,取得的成绩连他自己都大吃一惊——他的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

  李云经去世时,教导李嘉诚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李嘉诚一一铭记在心。

  这一年,李嘉诚14岁。一个14岁的孩子去找工作,谈何容易!李嘉诚连续几天脚板都磨破了,才找到了一份在茶楼煲茶的工作。

  茶楼的工时,每天都在15个小时之后。茶楼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时。李嘉诚回忆这段日子,说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他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李嘉诚对茶楼的人和事,总是处处留心。他会揣测某一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他由此而养成观察人的习惯,这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其中,有一件小事更让他受益匪浅。有一天他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把水洒到了茶客的裤脚上。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但是没想到茶客对闻声赶来的老板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

  李嘉诚为此非常感动。此后他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但他一直念念不忘: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经过了在茶楼一年多的磨练,李嘉诚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熟手了。他想做更复杂的工作,接受更多的锻炼,因此到了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

  李嘉诚进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港英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给,复兴香港经济。庄静庵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与人打交道;进中南公司,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做得十分出色。

  工作间隙,他从不忘记学习。为了省钱,他经常只花一点点钱,买来半新的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这招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能够准确的看出他的商业头脑。

  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发展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间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行街仔(推销员)。

  五金厂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这种店铺是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且收效喜人。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却又开始准备跳槽了。

  这次他去了塑胶制造公司,一是受新兴起的产业的诱惑;二是塑胶公司老板极力邀他加入。当时塑胶制品大量由境外涌入,与五金制品相比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他敏锐地觉得这是个机遇。

  辞工时,李嘉诚向老板进言:审时度势,要么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要么就调整产品门类,尽可能的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塑胶虽用途广泛,仍无法替代一切金属制品。

  塑胶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比较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给别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违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他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他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眼见为实,这样洽谈起来更有说服力。果真就有职员早到,还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地答应经销塑胶洒水器。

  李嘉诚的机灵,可见一斑。同时又透露出李嘉诚的诚实。他让产品自己说话,这比一个推销员夸夸其谈地讲产品的用途优点要可信得多。

  李嘉诚做推销,愈做愈老练,他深谙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时,也在推销自己,并且更应注重推销自己。

  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话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他会引荐给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李嘉诚把推销当事业对待,而不是仅仅为了钱。他很关注塑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变化。他的信息,来自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他经常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他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他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销量应该是多少。

  加盟塑胶公司仅一年工夫,李嘉诚就实现了他的预定目标。当年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连李嘉诚自己都大吃一惊——他的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

  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营销售卖。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他己熟稔推销工作,可也深知生产及管理是他的薄弱处。因而虽身为总经理,他却把自己当小学生。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同工人一道干,极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尝试。

  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裤带,不慎把手指割破,鲜血直流,他没有吭声,迅速缠上胶布,又继续操作。事后伤口发炎,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这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李嘉诚微笑道: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以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所有的环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已经是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按说他应该满足了,但是他的字典里却没有满足二字。他决定再一次跳槽,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后见他去意已决,就设宴为他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席间,李嘉诚说了一句老实话: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家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不会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脚踢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为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只是他没想到,创业不久,就遇到了空前危机:客户退货,产品积压,他一筹莫展……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仅5万港元。厂房是租借的,由于数十万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只允许他租廉价的厂房。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一扇完好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泄,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

  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扯欧美塑胶商衫尾的香港人,会变成全球塑胶业的大粒佬,出口量居世界第—。

  李嘉诚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去实现他的抱负。勤能补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乘出租车,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是那种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但是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间太紧了,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这种疾走的习惯,李嘉诚保持了很多年。据汕头大学的教师称,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上楼穿堂,步履矫健,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中午时,李嘉诚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就蹲在地上。

  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唯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非常兴奋,破例奢侈了一番,带工人一道到小酒家聚餐庆贺。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他的部下说他悭己不悭人。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商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明天的生产。业余自学是不可间断的,塑胶业发展急速,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几乎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脚踢。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顺应了当时香港经济的转轨。加上他对推销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接下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出货。

  正当李嘉诚春风得意之时,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和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的工人,质量还是提高不起来。

  雪上加霜,有不少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相应的损失!原料商、银行纷纷上门催款,李嘉诚真是焦头烂额。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郁郁寡欢,弄清状况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清楚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我给你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一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第二天,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经营错误,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一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但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他又像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然后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长江塑胶厂慢慢的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咱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话音刚落,员工就沸腾了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给自己立下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在意大利的塑胶厂里,李嘉诚十分勤力,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是国际间谍。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定单给他。

  他居安思危,开始思考塑胶研制的现状及未来。执业塑胶业已是第七个年头,李嘉诚自觉仍属这一行业的平庸之辈,他渴望有个新突破。

  一日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到了意大利,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他便急不可待地去寻访该公司的地址。

  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此公司,言称准备在香港推销贵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产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恨不得长十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挑剔的港商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才购买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具体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及配方调色呢?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此公司的塑胶厂当时正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力,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是国际间谍。每天收工后,他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做技术工人。

  他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便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塑胶花其实就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完全一样。李嘉诚感觉自己带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他要求顺应本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且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经历过连续一个多月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制成第一批样品。他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适中水平,物美价廉,没理由不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定金。几乎是在一夜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都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

  为了长远的发展,他决定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当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年末,长江塑胶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无时不渴望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当时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但是中间环节多,李嘉诚也不能完全掌握市场。

  这时境外的批发商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的厂家做生意,这对双方都大有好处。

  李嘉诚一得悉这一条消息,马上驱车去跟外商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签订合同。绕过了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价格上的实惠。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该如何突破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

  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他对长江公司塑胶花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就数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

  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甚感惊奇。

  因为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他很快就与李嘉诚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并主动提出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让香港的楼市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李毫诚却凭着他精准的判断,逆势而上,大获全胜

  这一年,他开始涉足房地产。他非常看好香港地产业的前景,但未因此而放弃塑胶业。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军北美。

  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没多久,果然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报价颇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入货。

  交谈中,对方简单询问香港塑胶业的大厂家,提出若有时间,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厂家。意思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这将又是一次竞争,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S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本港同业称老大。

  时间只有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事业来赌博。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搏命。

  外商购货部经理来了以后,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的全部过程和样品陈列室,由衷称赞道: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和较先进的设备,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条。我并不想恭维你,可你的厂可完全与欧美的同类厂媲美!

  这家北美公司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定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并且,通过此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日后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道桥梁。

  这时候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9-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尽管销路不成问题,但是竞争却变得日益残酷。

  他决定未雨绸缪。他的未雨绸缪,不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让其自兴自衰。他的主要精力,开始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

  不可否认,卖楼花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卖楼花是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更好的提供按揭。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在西环大量购买地盘兴建楼宇,并在中环德辅道西兴建廖创兴银行大厦。廖宝珊发展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是存户存款,将其掏空殆尽,而引发存户挤提。

  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从始至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

  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地呈几何级数涌来。

  好景不长。前后,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建筑商们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也忧心忡忡。但经过分析,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又一次判断正确。大陆文革结束后,主持工作,中央做出决议:彻底否定。的决议,虽未涉及香港式文革,但香港经济界和知识界都把那场五月风暴视为空前灾难,此乃后话。

  李嘉诚逆同业之行而行,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他是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但绝非投机家。

  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己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

  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

  197 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1969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愿与谈判。随后私下传线年之久的禁运政策。

  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大陆大环境,为香港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经济由工业化阶段转入多元化经济阶段。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业。

  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踌躇满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的,当时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为全港最大的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置地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在香港处绝对霸主地位。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业务基地以香港为重点,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看准蒸蒸日上的地产高潮,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字。

  尽管如此,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这一构想,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是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两亿港元,实际所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家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一上市,就备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竞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欣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长实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却并未显出特别的欣喜。因为他意识到:股票升水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大于其他市场。

  李嘉诚还积极争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当时香港最著名的证券公司,是冯景禧创办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由新鸿基牵线搭桥,英国证券公司为财务顾问与包销商,长江实业于1973年年初在伦敦股市挂牌上市。

  香港作为英殖民地,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实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在本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

  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

  当时传媒及业界把1972年上市的几家华资地产公司,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它们是新鸿基地产、合和实业、长江实业、恒隆地产、新世界发展。上市前后,长实的实力及声誉在五虎将中并不突出。

  长实虽然略逊于四虎将,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迅速从五虎将成员中脱颖而出,到80年代中期,成为五虎将中的虎帅。时至今日,长实系仍是香港首席财阀。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仍持续低迷一年多。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

  李嘉诚对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已有较深的认识,经济总是呈波浪式发展之中,若干年为一周期。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

  1974年年底,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际所收资本5000万港元,双方各出2500万港元现金,各占50%权益。李嘉诚任此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

  这家合股公司的成立,为长实引进外来资金,又为今后长实拓展海外业务,铺路搭桥。同年6月,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长实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助于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的信誉。

  1974-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从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李嘉诚手头拥有了较充裕的现金,趁低潮时地价偏低,大量购入地盘。为加速资金回笼,他一反过去只租不卖的做法,重点放在发展物业。

  其后,李嘉诚又与新鸿基、恒隆、周大福等公司合作,集资购入湾仔海滨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原址,建成伊丽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

  李嘉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大规模集资的决议。这一年,长实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约1.1亿港元。另外,李嘉诚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4年长期贷款。光此两项,李嘉诚可资使用的资金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盈利,长实实力大增,更大规模地购地建楼。

  1976年,长实年纯利5997万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收入653万港元。这一年,仅租金收入一项就达2 192万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约54倍。

  1977年之前的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是间中型地产公司,是五虎将中虎气生生但从不大啸大吼的一员虎将。但是1977年后,公众焦点聚在李嘉诚身上,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记者就会盯着他穷追不舍,采访拍照。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拍卖场上擎天一指。

  这一年,他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

  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立锥之地!他要改变形象!

  中环、金钟两站的招标,一定不乏实力丰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竞标。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

  他翻阅了无数关于地铁的资料,通过种种渠道打探消息,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他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李嘉诚的克敌之法是: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公开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竟投。参加竞投的财团、公司共30家,超过以往招标竞投的一倍多。

  李嘉诚胜出了。据地铁公司透露,根本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吸引人,所以能脱颖而出。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1978年5月,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分层发售,时值地产高潮,用户购楼踊跃,广告见报后8小时内全部售完,交易总额5. 92亿港元,创香港楼价最高纪录。

  1978年8月,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开盘,物业总值9.8亿港元,创开盘售楼一天成交额最好业绩。

  长实的盈利,低于地产高潮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李嘉诚获得无法以金钱估量的无形利益——信誉。这也是他参与竞投的主要目的。

  与世界船王包玉刚竞争九龙仓的股票控制权,李嘉诚主动放弃,但却是大赢家之一。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方面技术,另外的85%要依依耐人际关系、外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

  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您想到了什么?主页君在这里,期待您的精彩留言,感谢每位关注和喜爱素生活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