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为何被印度留学生甩了 N条街?

栏目: 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 2023-10-14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怎么样

  在教育上,印度学生不接受标准答案,他们非常乐于跟老师争辩,挑战权威。 老师也非常乐见学生对他的挑战——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片中提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印度裔在硅谷慢慢的变成了不可以小看的力量,曾经硅谷是 IC并重,Indian+Chinese,现在 Indian慢慢的变大了,而且是从做技术到做管理的全面铺开。

  其实不仅仅在硅谷,中国的软件行业也是如此,尤其针对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印度裔高管的比例慢慢的升高,而且慢慢的变多的中国公司,从给美国做外包,转为给印度做转手二包。

  在我跟很多行业内的朋友讨论原因时,大家一致认为,印度裔在英语方面的先天优势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同样英语化程度很高的菲律宾,输出最多的却多是菲佣。

  经常听到有人感叹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都被印度人“占领”了,具体到什么程度了呢?

  在硅谷的1/3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7%的 CEO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华人和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 噢,对不起,这还只是一份十年前(2008年)的报告。

  今天,三大硅谷 IT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个的 CEO都是印度裔。

  除了谷歌与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知名国际巨头的 CEO都已经被印度人拿下。

  全美500强企业中,外籍 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位。英国裔(籍)9位。另有来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在内的其他几个国家的人士。中国香港华裔(籍)和中国台湾华裔(籍)分别有1位,中国大陆华裔(籍)0人。

  从1999-2012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6%,但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从7%飙升到了15.5%! 而且不同于华人硅谷高管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前就来到美国的情况(陈士俊8岁开始,李开复11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印度裔的硅谷高管几乎全部是本科甚至念完研究生才来的美国。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印度理工学院(IIT)了。据说是世界上第一难考大学:“印度理工”式教育。

  说到印度理工,其实最早我并不是从关于硅谷的新闻上了解到的,而是一部经典的电影。 电影描写的这所原型为印度理工的大学,教条、压抑、呆板、毫无创新精神,但你得想想美国人电影还天天黑自己政府最烂呢。

  作为电影总要树立一个冲突、一个反面,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 或许影片中弘扬的价值观,出彩的情节,才真正反映了印度教育所推崇的理念。

  用一句台词来说就是:Alliswell(哦里斯歪儿)。翻译过来就是,喜欢穷折腾。

  不论是开头的电击门口小便者,还是最危机关头的紧急助产里的临时网络教助产、自制发电机、自制吸尘器吸胎儿……完全体现了影片对智慧的概括:

  考虑到 IIT相比中国大学要少得多的资源来说,喜欢穷折腾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你说这样的教育太 low了,太寒碜了,玩玩还可以,能有什么实际的技术推动、商业价值?

  简单地讲,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非洲疟疾检测的重大问题是,显微镜过于昂贵,以至于当地人根本不敢轻易使用,因为一旦损坏的结果是数月甚至数年的工资。

  于是开发出的一种基于折纸技术的显微镜 Foldscope,这种极其低成本、方便运输和维护的显微镜正越来越在贫穷的地方的疟疾防治中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

  它甚至被开发出设计者没有设想到的用途,比如在卢旺达,当地植物病理学家用它来检测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亚的孩子们用它来检测牛粪中的寄生虫。

  更因为它的低廉价格,它慢慢的变多地变成全球各国生物、科学课上每一个学生能拥有的学习设备。大大促进了科学教育的热情和普及。

  他的设计者是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Manu Prakash(马努·普拉卡什)博士。他是哪里人呢?——哈哈,你猜对了。印度人。

  他是哪个大学读的本科呢?——哈哈,你又猜对了。印度理工(坎普尔分校)。而当他开发出这一款显微镜之后,印度又做了什么呢?

  2015年,印度生物技术部启动一项计划:将在全印度80个大学和机构推广折纸显微镜(Foldscope),用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教学工具。

  在我看来这就是正在印度发生的科技教育实践。我相信这样的实践正在为印度更强大的科学技术人才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能放着问题不去管它,能解决20%就解决20%。如果家里的花洒坏了,那就用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洒。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在局促的环境中调动丰富的智慧,算是对这一教育理论的印证。

  不过,印度人对Jugaad爱恨交织,“寻找替代方案”的副作用有时意味着牺牲规则。

  有人认为,印度CEO管理的天赋或许就来自于此: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秩序,是印度社会的生存之道。

  老师也非常乐见学生对他的挑战——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片中提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1990年起,苏卡塔教授决定向印度的贫困村庄送电脑,卡拉卡提村是第一站,“云中学校”就此诞生。这里很穷,很多孩子连鞋袜都没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东西。

  苏卡塔教授说,如果这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未来他们会严重落后。可缺老师,少课程,光有电脑管用吗?

  首先他们会自己发现搜索网站,他们可能会输入问题,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们得学习怎么读英文。不是单独学,而是在一个小组里学。 在“云中学校”,学生学会了读英文,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他们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云中学校”采用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叫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在贫穷的地方,采用SOLE教学法是迫于环境限制不得已的被动选择,那么远在印度果阿海滨的一所条件富裕的国际学校,采用SOLE教学法是完全积极的求变。

  学校创始人希尔帕·梅赫塔介绍,她创立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她的女儿:“我发现孩子的自信在不断下降,我认为这是过时的教育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总是强调遵从和服从,孩子们应该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

  当然老师会关注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两者间的平衡。如果他们沉迷于科技,老师会带着学生出去走走,让学生了解并不是禁止他们使用科学技术产品,而是必须要学会自我调节。

  从影片中呈现出来的SOLE学习方法,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两个重点,第一是“自我”,第二是“环境”。

  “自我”现在越来越普及,国内这几年火热的“PBL”,就是基于项目制的学习,强调自主探究。

  而“环境”往往却被忽略。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就算再牛,能力也有局限。

  如何营造一个学习好环境,利用环境优势学到最多最好,从同伴中学习。这是印度的SOLE教育更有启发的部分。

  我们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孩子也可接受这样的教育,去动手、去创造、去穷折腾,而不是一想到科技教育,就是做题,就是专门的实验室、昂贵的器材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报告。

  科学教育应该是好玩的,应该是可以亲手实践的,应该是让我们的青少年拥有创造的眼光和动手能力的。

  或许我们今天的学校还无法如我所愿般的快速转变,但我们每一个物理、化学、自然、科学……老师、甚至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行动起来,去让孩子拥有这样快乐有益的科学教育。

  我在麦肯锡做合伙人的时候,最后两年是在我们硅谷的办公室。那时候惊奇地发现,麦肯锡北美600位合伙人,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竟然只有两个人。而我只能算半个,因为我是在北京选上,转到硅谷的。

  那时候感叹在国际精英职场,中国人的凤毛麟角,这些经常可以回国忽悠的“海外人才”被印度留学生甩了 N条街。

  每年北大清华这么多出国的“高品质人才”,往往无非是低级码农的存在而已。我们讲全球领导力,在人才方面,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人才追到根,是教育。印度的整体教育水平其实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的 IIT这样的精英教育(注意:精英教育不是有钱人的教育)却是大规模地产出了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发光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