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英文名到底是Myanmar还是Burma?

栏目: 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 2024-02-14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怎么样

  一般来说,每个国家的正式国名只有一个,当一国宣布改名时,其他几个国家会选择尊重其更名意愿。在中文里,缅甸这个国名没什么争议,但在国际上,缅甸的英文国名却闹出不小的争议,同时存在使用两个英文国名,Myanmar和Burma。

  Burma原本是缅甸的英文国名,不过在1988年,缅甸政府已经将本国的英文名从Burma改为Myanmar,联合国、绝大多数国家随即按照缅甸的要求,改用Myanmar这个新英文国名,但部分欧美国家并不跟进。

  部分欧美国家和媒体并非不知道此事,但却坚持使用Burma。即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访问缅甸时,仍然以Burma来称呼缅甸,引起了缅甸政府的反感。

  从1886年至1948年,缅甸是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个省,英国人用Burma来代指缅甸。这个名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于葡萄牙人对缅甸的称呼Birnania,逐步演化为Burma。

  另外一种,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是英国人对缅族的称呼Burmese,英国人进而用来称呼整个缅甸国家。据说英国人初到缅甸时听到当地人称城里的人为Brama,便以为这是本地民族的名字,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Burma。

  Myanmar这个词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孟族在11世纪称缅族为Mirmar,缅族以此为基础创建了Myanmar。还有一种说法是缅族的自称,Myan和mar在缅文的分别代表“机敏”和“强壮”的意思,缅族便将本民族的名字定为Myanmar。

  由此看来,Burma和Myanmar这两个名字的形成与缅族、孟族之间的互动都有关系。孟族是缅甸现存最古老的民族,人口约为145万,占总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缅甸南部。

  根据缅甸政府的划分,缅甸拥有135个民族,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学者觉得缅甸只有50个民族,其中缅族、掸族、克伦族占总人口的占比分别是68%、9%、7%,是缅甸最大的三个民族。

  有史料记载,缅甸最早居民是骠人,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应该是融入了缅族和其他民族。骠人王国在中国唐朝时最为兴盛,曾经向唐朝进贡称臣。

  孟族起源于古中国的西南地区,公元1世纪左右在缅甸南部建立自己的国家。孟族深受印度次大陆文化的影响,信仰佛教,并在梵语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文字。历史上孟族与缅族进行过数百年的战争,两个民族深层次地融合,孟族文化对缅族影响非常大。

  缅族同样来自于古中国,专家们认为他们原本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白狼羌部落。7世纪中叶,吐蕃崛起后吞并白狼羌,部分羌民开始南迁,一路逃到了缅甸北部,应该说他们是最晚到达缅甸的民族。

  这些白狼羌民与缅甸当地的骠人和孟族交流融合形成了缅族,而他们又接受过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寻求建立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1044年,缅族创立蒲甘王朝,这是第一个公认的缅甸王朝。

  缅族从此主导着缅甸的政权直至今天的缅甸政府,只有在英国殖民时期除外。缅族人口目前占缅甸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将近4000万,由于受古代骠人和孟族的文化影响,缅族的主要信仰也是佛教。

  在征服和融合的过程中,孟族称缅族为Mirmar,可能恰好与缅语中“机敏强壮”的发音近似,于是缅族便用Myanmar这个词来称呼本民族。

  除了骠人完全被缅族融合外,孟族的大部分也被融合,剩下的一部分被赶到贫瘠的山区和乡野,还要遭受缅族的剥削和欺压,对他们颇有怨恨。于是,孟族对缅族的称呼慢慢变成了Brama,在梵语里有“坏、恶”的意思,缅族当然不会钟爱这一个称呼。

  殖民时期的英国人用Burma代指缅甸国家,包括缅族在内的各民族都不认可却又无可奈何。现代缅甸国家成立后,这个名称便显得缅族色彩过于浓重,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缅族建立的缅甸王朝是15-19世纪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9世纪初,缅甸吞并了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地区。而印度此时已经是英国最重视、贡献最大的殖民地,英国人先后发动三次战争,花费六十二年,才在1886年打败缅甸。

  为了彻底消除对印度的威胁,英国人把缅甸变成了印度殖民地的一个省,但缅族的善战和顽强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英国人祭出了老法宝,对缅甸境内各民族分而治之,扶植建立掸族、克伦族等民族的自治邦,直属于殖民当局,与缅族互不隶属。

  除了缅甸原有的民族外,英国人还从孟加拉迁移大批进入缅甸西部的若开邦,增加当地罗兴亚人的数量。罗兴亚人是16世纪从莫卧尔王国移民到若开邦的孟加拉。

  若开邦曾经划入过孟加拉省,大大方便了的迁入。英国殖民当局通过授予土地等方式,鼓励罗兴亚人大量移民,改变了若开邦的人口构成,从而埋下了日后印度与缅甸纷争的种子。

  缅甸筹备独立时,罗兴亚人企图脱离缅甸,回归孟加拉省。因此缅甸独立后一直不肯承认罗兴亚人为本国公民,认为他们是英国殖民者的帮凶,抢占缅甸人的土地,应该统统回到孟加拉去。

  事实上,缅族与其他各民族的关系都不算好,除了缅族王朝长期凌驾于其他民族头上的历史恩怨外,英国殖民者的故意挑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殖民地时代,强势的英国人用Burma这个带有贬义的孟族词语来称呼缅甸,用Brama来称呼缅族,缅族只能被动接受。而少数接受英式教育的缅族上层也跟着用Brama和Burma,渐渐便形成了习惯。掸族、克伦族、孟族等几个大民族自然不承认本民族跟Burma有关系。

  二战后,缅甸恢复独立的趋势无可阻挡,英国人也无力维持昔日的殖民帝国,只得允许缅甸独立。此时缅甸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缅族虽然有人口优势,但封建王朝时代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成立联邦制的新国家才是最现实的独立方案。

  1947年2月,在独立运动领袖昂山的主持下,缅甸几个主要民族的首脑在彬龙召开会议,达成《彬龙协议》,建立缅甸联邦。昂山在二战前便致力于缅甸独立运动,接受过英式教育,在缅甸享有较高的威望,他的女儿即是现在的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

  按照《彬龙协议》,缅甸联邦以缅族为主体,同时也照顾到其他民族,缅族区域分为七个省,少数民族区域分为七个自治邦,与缅族省平级,并允许保留武装和内部事务权。次年1月,缅甸联邦正式独立,英文国名用的是Burma。

  刚独立的缅甸之所以用Burma,一来是包括昂山在内的缅族上层沿袭殖民地时代的习惯,他们大都接受过英式教育,一直跟着英国人用这个词;二来是其他民族充分自治,对此似乎不太在乎。

  缅甸的独立过程因而比较顺利,没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缅甸土地肥沃、天气特征情况适宜,再加上现代化的行政和经济体系,使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20世纪初到六十年代,缅甸一直是东南亚地区较为富裕的国家,新加坡刚独立时都曾想要学习缅甸的经验。

  不过,占人口多数的缅族出于对历史上缅族王朝的记忆,一直存在大缅族主义,想实际控制整个缅甸国土。但是,联邦政府能管辖的地区只占到一半左右的国土,另外的地方尤其是缅北山区都处在自治邦的管辖下,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和行政体系。

  这些自治邦除了没有外交权外,跟国家政权基本上没有差别,联邦政府的政令在此不起任何作用,缅甸政府军也没办法进入这些地区,甚至有些自治邦的居民连缅甸身份证都不需要。

  历史上的缅甸王朝也没有直接统治过这些很多自治邦所在的区域,即使是在缅甸王朝最强盛时期,最多只是在名义上称臣,实则仍然自行管理,与中国古代的羁縻制度或土司制度差不多。

  为了达到削弱自治权的目标,缅甸联邦政府划分出135个民族,将掸族、克伦族等大族细分成若干个小民族,希望能分散他们的力量,但各大民族都拒绝承认。因此缅甸少数民族的人口,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统计数字,就是民族细分造成的结果。

  这些民族被英国人强行与缅族捏合在一起,跟印度殖民地的情况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印度中央政府由各个民族一同搭建而成,缅甸联邦政府则几乎完全属于缅族。

  缅族、掸族、克伦族、孟族等等民族的语言各不相同,英文却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关系,反而更容易被各族接受,连《彬龙协议》也是用英文书写的。在缅甸联邦这个框架内,缅族与其他民族貌合神离,经常发生武装冲突,接近内战的边缘。

  缅甸军方在长期与少数民族的冲突中逐渐壮大,并拥有了干政的企图和能力。1962年,缅军将领吴奈温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政府,“缅族主义”进一步抬头。

  吴奈温主持下的1974年宪法颁布后,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被取消,各大少数民族当然不肯答应,发动总起义,用武力维护1947年《彬龙协议》赋予自己的自治权。

  从1974年开始,缅甸政府军向缅北各自治邦发起军事攻击,企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但是各大民族都拥有武装力量,人口不少,经济实力也都不算弱。

  内战打了十多年,面对联合起来的各民族武装,联邦政府并没获得得到太大的战果,反而把国家打得民生凋敝、穷困不堪,缅甸在1987年甚至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88年,执政的苏貌将军为了缓和缅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采取了一系列举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将英文国名从Burma改为Myanmar。

  苏貌政府认为Burma不仅代表着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还与缅族的英文名Brama非常相近,用它来代表整个缅甸显然不太合适。相比之下,Myanmar这个词历史久远,不具有殖民色彩,与缅族Brama又有明显区别,不会引起其他民族的反感。

  缅甸宣布改变英文国名后,联合国、中国、日本等国际机构和国家首先响应采用Myanmar。但欧美国家却纷纷拒绝,他们的理由是缅甸现政府是军政府,不具备执政合法性,因而对这个要求不予理睬。

  2010年,缅甸结束了军政府统治,举行全国大选,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开始重新融入国际社会。2011年,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的女儿昂山素季重新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后,被缅甸政府要求使用Myanmar。

  而昂山素季年轻时接受英式教育,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英国,跟随父亲习惯于用Burma。她早年参加政治活动时,因反对军政府遭受过长时间扣押,这次上台又得益于欧美国家的支持,既然西方尤其是前宗主国英国还没有完全接受缅甸的改名,她因此对此事比较谨慎。

  昂山素季借口缅甸法律没有规定必须用哪个英文国名,没有完全顺从军政府的意愿。不过她表示会尊重别人使用Myanmar,同时也会尽量改用这个新国名,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这也就造成了两个国名在国际上被混用,而选择哪个国名,则或多或少带有意识形态的争议。

  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缅时避开使用这两个有争议的英文国名,用“这一个国家”来代指缅甸。到2012年奥巴马总统访缅时则两者皆用,对昂山素季用Burma,对缅甸总统用Myanmar,这表明美国政府的立场已经有所松动。

  随着奥巴马访缅之行,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在慢慢的变多场合美国开始使用Myanmar,但依旧有许多西方媒体仍然坚持使用Burma。

  Burma和Myanmar两个英文国名之争,目前已经不仅仅代表着殖民时代的遗产,更代表着西方对缅甸现政府的认可与否,只要缅甸政治没有完全正常化,这个争议还将持续下去。